她既然沒做這件事,便不可能在回憶裡細說從頭,也不致為此所擾,擔心後果。
Photo Credit:Reuters / 達志影像 2月3日,仰光總醫院(Yangon General Hospital)醫護人員表達對政變的抗議。2月3日,仰光總醫院(Yangon General Hospital)醫護人員表達對政變的抗議。
路透社報導,聯合國發言人杜雅里克(Stephane Dujarric)週三表示,軍方對翁山蘇姬的指控只會加劇破壞緬甸法治和民主進程,「我們會繼續呼籲立即釋放翁山蘇姬、總統,以及所有最近被軍方拘留的其他人。臉書是緬甸人民常使用的社群網站,但在1日政變爆發後,當地的網路服務開始出現斷訊的情況。緬甸多家醫院的醫師和醫療工作人員3日宣布,將繫上代表全國民主聯盟顏色的紅絲帶,並停止所有非緊急的任務,以表達對軍方政變的抗議,同時民主運動人士也在臉書上宣布發起「公民不服從運動」(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),截至3日中午,不到24小時內就已有15萬的追隨者。」 翁山蘇姬在1989年至2010年領導緬甸的民主運動時,被軍方軟禁了約15年,2012年才透過選舉獲得國會議員資格,儘管她因憲法規定直系親屬為外國公民者無法任總統,但其領導的「全國民主聯盟」(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)2016年在國會優勢下,為其修法,使翁山蘇姬擔任了國務資政,成為該國的實質領導人。報導指出,如果翁山蘇姬和溫敏都被判有罪的話,將面臨最高3年的監禁。
《路透社》報導,根據一份緬甸警方文件的顯示,緬甸警方已指控翁山蘇姬違反進出口法,並尋求拘押至2月15日。2月3日,緬甸政變進入第三天,遭到軍方扣押的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仍未公開露面。 例如,有一天早上,我一邊泡咖啡、一邊聽Thiel Capital的董事總經理Eric Weinstein開了一間房間、歡迎2020年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Tulsi Gabbard加入Clubhouse。
說話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。 第三,如同Facebook、Twitter等產品,Clubhouse會根據擷取到的聯絡資料建立「社交圖譜」,也就是號碼與號碼之間的連結。 限量且殘酷的邀請制 Clubhouse的另一個產品設計特點是邀請制。房間可以是私密或公開。
然而,若進一步思考Clubhouse究竟為什麼有魅力,我認為跟產品可以「做」什麼無關,跟「誰」做這些事比較有關。Clubhouse將每一個社交房間內的角色分成三大類群,並依照社交資本結構的大小由上而下排列。
邀請制不稀奇,包括Gmail在內的許多產品在最一開始都曾用過邀請制的成長手段。」使用一陣子後,我佩服它的「極簡」,因為它把所有空間都保留給最重要的主角:聲音。 雖然目前只支援iOS,Clubhouse的每週活躍使用者已達200萬人,且黏著度很高。Clubhouse的天使投資人有Naval Ravikant這種Twitter百萬追蹤等級的矽谷意見領袖
許多介面的操控方法是得「長按」某個按鈕或圖示才會跳出選單,將畫面元素以及UI層次降到最低。」使用一陣子後,我佩服它的「極簡」,因為它把所有空間都保留給最重要的主角:聲音。文:Manny YH Li 原本只是想要重新整合一下先前陸續寫過的Clubhouse心得,結果沒想到就寫了一篇新的。時間快轉到2021年1月,Clubhouse正式宣布完成B輪融資,雖然未透露實際數字,但媒體早已盛傳估值超過10億美元。
收到邀請簡訊後,我花不到5分鐘就「覺得」自己已經完整掌握了這支App,接下來的課題只有「可以用來幹什麼」。 此外,Clubhouse從登入流程開始的摩擦力就極低。
消息一出即轟動全球,更扯的是活動當下因為Clubhouse每個房間有人數上限,結果人們紛紛開了ElonMusk房間的「轉播房」,粗估至少同時有超過4萬人在收聽。我加入該房間的時候有超過2700位聽眾,相當驚人。
不過,Clubhouse在邀請這件事上有三個有意思的設計。 第三層就是非親非故的一般聽眾。 第二層開始的分類是「聽眾」,不過是「講者有在追蹤的對象」。Clubhouse的天使投資人有Naval Ravikant這種Twitter百萬追蹤等級的矽谷意見領袖。 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圍繞社交資本結構的設計 最後一項產品特點是Clubhouse相當重視社交資本結構,其中我認為最精妙的一個設計是房間內的角色分群。就算是為了邀請而新加的電話號碼,也會因為限量及族譜的設計而被逼著盡量邀請認識的人。
房間可以是私密或公開。部分使用者們會戲稱這叫「爸爸/媽媽」,或是「上線」。
Clubhouse將每一個社交房間內的角色分成三大類群,並依照社交資本結構的大小由上而下排列。 上述效果不是偶然,而是Clubhouse及其投資人精心打造的結果。
因此,當我熟悉App後,第一時間就發了邀請給「股癌」,立刻逞了一下當老爸的痛快。因此,若要邀請朋友加入,也必須獲得對方的手機號碼、並讓Clubhouse存取iOS的聯絡簿。
雖然目前只支援iOS,Clubhouse的每週活躍使用者已達200萬人,且黏著度很高。 最上方的第一類群是「講者」,而講者中具有踢人、遞麥克風等最高權限的角色則叫moderator(房主/主持人)。邀請制不稀奇,包括Gmail在內的許多產品在最一開始都曾用過邀請制的成長手段。說話的當下若聽眾有問題也可「舉手」爭取加入說話的行列。
究竟Clubhouse在紅什麼?以下我將就產品本身、以及產品以外的角度分享使用10天後的心得。 最一開始使用的時候,我對Clubhouse的「陽春」感到不可思議,頻頻與朋友說:「這竟然是個估值10億美元的App。
限量且殘酷的邀請制 Clubhouse的另一個產品設計特點是邀請制。Clubhouse給我的感覺大概有點像上面這句常見的標語。
第二,Clubhouse的使用者帳號建立在手機號碼、而非常見的電子郵件信箱之上。 把空間留給聲音 Clubhouse是個用起來相當簡單的App,核心功能為創建房間,然後使用行動設備的麥克風說話。
然而,若進一步思考Clubhouse究竟為什麼有魅力,我認為跟產品可以「做」什麼無關,跟「誰」做這些事比較有關。說話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。2021年1月起,Clubhouse也正式飄洋過海、在東北亞一帶引爆,上面已可看到相當數量的日本以及中文使用者。後續的主要領投者也是在矽谷享負盛名的a16z,每次光是a16z創辦人Marc Andreessen用Clubhouse開講就能引發熱烈討論。
因此,從產品設計及市場成長手段上,可以看到Clubhouse與上一個十年的社交產品之間有一個巨大差異:不是一開始就大門敞開、走人人平等的庶民路線,而是挑出特定領域當中的領頭羊、誘使他將自己的同溫層帶入、並利用各種機制建立起社交金字塔結構。通常會記錄在電話聯絡簿當中的電話號碼都是「有關係」的對象。
例如,整支App沒有提供任何聲音以外的互動功能。但這樣也好,可以正式移動到下一個有趣的事件了。
這設計非常有意思,因為它除了幫助講者鳥瞰全場、看看自己的朋友有沒有在現場,也精準掌握到多數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社交場合時,都想認識「名人/主人/正在講話的人」的朋友。 第三,如同Facebook、Twitter等產品,Clubhouse會根據擷取到的聯絡資料建立「社交圖譜」,也就是號碼與號碼之間的連結。